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曹智勇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化蛹为蝶”的蝉变——曹智勇雕塑艺术风格的形成

2017-03-22 15:01:11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文山
A-A+

  在中国社会转型、发展提速的当下,随着开放的扩大、深化和社会的转型的加快,当代艺术思潮的涌动,商业资本的介入,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的艺术版图,颠覆性地改变着人们的艺术理念、审美情趣。中国美术也饱受现当代艺术思潮冲击。潮起潮落,淘汰分野之后,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艺术家依然是佳作频现,青春不老。梳理民族雕塑艺术的发展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继承和创新中不断与时俱进,是艺术的生命力之所在。对于承上启下的一代艺术家而言,这个是一个痛苦的“蝉变”过程。作为这一代艺术家的中坚,曹智勇以其乡土气息浓郁、神形兼具的雕塑作品,展示着传统美术工作者向具有当代艺术理念的艺术大家“化蛹为蝶”、“由技入道”的蝉变轨迹。

  者楼河水浸润的艺术灵性

  黔西南的北盘江支流者楼河,宁静而清澈,流经的册亨县城,是我国著名的布依族之乡。1980年,曹智勇刚20出头,在册亨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他的艺术事业起步,便遇上中国美术界回归本土民族意识潮流的洗礼。打开国门之后,中国传统艺术面对波涛般冲击的西方现代艺术的反弹,反弹过后当然需要冷静,于是,中国的艺术家们在总结分析前人的艺术实践和理论构架后,再回过头来回望这块具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和灿烂多姿的人文精神的华夏大地,终于在这片文明古国的土地上找回并重新认识到民族、民情、民俗、民风这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沃土,并以此重新构建属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大厦。这种带有浓厚的文化振兴、复兴色彩的民族意识,还带有挽救在西方现代艺术冲击下我们已经显现失落的文化构架,带有我们自己对我们作为华夏民族的民族尊严的珍视,从而以此作为中国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交流对接的构建。

  也许是长期生活在布依族地区,受布依人勤劳善良的秉性和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影响,或者是长期喝者楼河水,吃者楼河畔的五谷,被其机化之缘,亦或是“回归母土”的民族意识对他的撞击,曹智勇以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回应了时代的发问。初涉雕塑艺术之始,他便把未来手下雕塑作品的艺术形象定格于布依人,知青插队时的老生产队队长、纺纱织布的老妪、浪哨中的青年、赶集回来在芭蕉林下避雨的少女、在阳光下的者楼河畔撒吹的儿童都是他艺术表现的主体,从布依人的生产、生活和爱情着手,细腻地再现布依族人的精神风貌,展示布依族人的民族尊严的艺术实践,这群他所熟悉并怀有深深情结的布依族人身上。他的作品契合了正在中国美术界“回归母土”的民族意识的文化理念,张扬着自己的艺术主张。这从曹智勇雕塑作品中便可明显地感觉到他这种浓厚的“回归母土”的民族情结。

  上下求索后的艺术升华

  初入艺术之门的曹智勇刻苦勤奋,为了能尽快地进入工作“角色”,他便随时、随身、随处,都带着一个速写本,行走于册亨县的山山水水之间,秀丽的山川景色,浓郁的民族风情,古朴的乡里乡情都化作他笔下的精彩。继而,曹智勇更偏好于用三维的雕塑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而反映布依族妇女的生活,也自然成了他特别喜爱的题材。在他看来,布依女人——也就是“习丫”们,充满了册亨的山川灵气,而且最能够体现黔西南布依族人民的美。于是,他早期的《布依女》系列作品,大多采用写实手法,雕塑出一些头裹牛角帕、栩栩如生的布依女人形象。随着观察的深入、阅历的丰富、技法的娴熟,他渐渐觉得布依女人的美是如此多样化,而写实、具象的手法又难以表现其内心复杂的情感。随着作品的增多,在他人的夸赞中,曹智勇对自己的作品却并不满意,终觉得自己的作品虽然在题材上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的特点,但远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和形式特点,艺术创作的升华提高问题使曹智勇颇感纠结。

  社会转型和开放性带来的不仅是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机遇。多元化的社会格局,为艺术人才的成长之路提供了多种可能。经历了内心深处痛苦的上下求索、斟酌舍取后,曹智勇深感,传世之作绝不仅是技艺高超,还在于理论精要、内涵深邃。雕塑艺术若没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引领,不敢创新求变,就很难有大的作为。于是,放下已经初步形成的轻车熟路的艺术创作,来到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系统学习文化知识、艺术理论和雕塑创作。学院教育的人文精神、艺术氛围浸润着曹智勇的心田,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艺术之门。专业艺术院校当代艺术大家面对面的授课,理论与实践结合,深入浅出、兼及古今、纵横中外,特别是院校名师们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毫无保留地讲授个人的创作感悟,激荡起曹智勇发自灵魂深处的共鸣,艺术观念、创作理念为之一新。系统的现当代艺术理论的学习,深化了他对传统雕塑艺术及其技法的理解。这段时间,曹智勇走访川黔各地名寺古建,观摩经典雕塑作品及其各种造型的雕塑技法,犹如穿越时空与古代作者神交对话。曹智勇体悟到:大凡艺术创作,动手之前,脑海里必然会有意象形成,在反复构思,由细而大,由大到细,不断推敲,直至统合成形,完成设计。完美的艺术作品不仅是技艺超群,更应该充满着人文情怀,艺术修为的高低,取决于艺术家格调、情趣和品位的高下,取决于思想的深度。“他习读诗词歌赋,重拾绘画书法,以提高自身综合艺术修养。其后,他又多次参加国内最主要艺术机构举办的展览、学术交流活动,他十分珍视这些与海内外艺术家平等对话、真诚交流的机会,向艺术同行谦虚求教。理性思考展现出更广阔的艺术视野。

  学习思考和艺术实践,开阔了曹智勇的艺术视野,经过不断探索,他独辟蹊径,以遍及者楼河底的鹅卵石作为创作媒材,大胆地尝试运用夸张与变形的手法进行雕琢并收到了奇效。其后,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出《三月三》、《六月六》、《山歌》、《回眸》、《习丫》、《者楼河》等系列作品,神态各异、富有个性的布依女人、苗族少女的形象在他的雕刀下生动地展现出来。这些呈现人物内心世界和灵魂的佳作为曹智勇赢得黔西南雕塑界”三把刀“之一的美誉。”由技入道“的领悟,使曹智勇的创作之路日渐高远,如潜龙入海,进入新的创作佳境。

  “由技入道”结出的硕果

  近年来,曹智勇的作品更多地透出厚重的民族情结和人文底蕴,在追求形式之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文化内涵。作品形式趋向简单,艺术风格追求质朴。看不到炫技讨巧、过度雕琢和程式化的痕迹,讲求意蕴的个人艺术风格逐渐形成。曹智勇的鹅卵石雕随石赋形,在巧妙利用鹅卵石本身色彩与纹理的同时,融入浓浓的地方民族文化元素。推出血肉丰盈的人物性格或精神风貌,展示出悲喜人生的现代意义。在雕塑技艺上,曹智勇追求“整体意蕴”。寥寥的几刀,传神地再现人物,“该停刀时就停刀,不能破坏整体意蕴”。何处停刀?需要作者具有把握那“恰到好处”的功力。雕与不雕的取舍,在于作者的艺术修为。曹智勇把对人生、社会、自然的体悟,糅合进手中的雕刀,赋予原初的河卵石以灵动的生命,使作品在雕与不雕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平添了无限意蕴。曹智勇均能按照鹅卵石的天然形态与色泽因材施艺,融合了浮雕、线刻乃至圆雕相结合的方法,创作了不少构思新巧、含蓄耐看的作品。如作品《回眸》,本是一块小半呈光滑、大半呈纵向条纹的鹅卵石,他巧妙地将其微圆的光滑面雕塑成女人的面庞,而保留大半纵向条纹作为浓密的头发,表现了布依族女人回眸一刻、脉脉含情的神态。又如《雪夜》,他利用青色鹅卵石中间低凹处的一块黑色胆石,雕塑出一个熟睡女人的半边面孔,而四周则是青石上天然形成的星星点点的雪花,洋溢着诗一般的意境,让人觉得雪夜中的女人,在睡梦中是多么安详,多么甜蜜!作品充满着生命原本的张力,以极简的刀法稍事雕琢,“虽为人做,宛自天开”,自然天成。

  作品《节日》是曹智勇的得意之作,其雕塑动机说来也是偶然。那是被抛到河里若干年一段废弃了的碓窝,所有的边角已被河水冲刷得十分圆润,即我们的先民曾用巧手雕琢成用具,内侧雕痕清晰可见。他得到这一残缺的鹅卵石后,反复琢磨,最后雕出一个美丽的着盛装的苗族少女,见到此作品者无不交口称赞。他感叹,这是一种缘分,经两次大自然的雕琢,两次人工雕琢,是先民与作者相距数个世纪乃至上千年的"握手"之作,也是大自然千余年两次神偶之创,更是人与大自然共同合作完成的绝世佳作,终于这一漂亮的苗族阿妹与世人见面了。

  曹智勇的艺术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循其艺术创作轨迹我们看到:“天当其时”——社会转型期当代艺术思潮激荡;“地顺其利”——多民族沃土浸润熏染;“人得其道”——由技入道过程中个人的修为领悟,如风云际会,激活着曹智勇的艺术慧根,成就了当代中国雕塑艺坛不可多得的杰作。艺术家也在心灵与双手的切磋琢磨之后,完成了“化蛹为蝶”的蝉变。

  曹智勇的作品,有的已经为中国美术馆及法国、日本收藏家所收藏,有的已经漂洋过海,两度应美国纽约国际艺术中心邀请参展。作品《节日》、《舞》分别入选2011、2013《中国雕塑年鉴》。如今,他又迎来创作的春天。我们期待他并祝愿他有更多的佳作问世。

《中国雕塑年鉴》执行主编 文山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曹智勇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