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曹智勇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评曹智勇鹅卵石艺术

2017-03-22 15:03:13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熊洪斌
A-A+

  曹智勇先生,属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下乡知青。命运的乖舛和生活的艰辛,磨砺着他年轻的心灵,而那布依寨的风土人情和那者楼河中的清流激湍,又滋养和荡涤着他与生俱来的美术心魂。

  从草根间崛起的艺术家,最终升华为艺术不竭的灵感,沉淀为创作的终极源泉。他以其稚拙的画笔,开始了颤动的探索,显现出绘画的禀赋,表达着酷爱美术之情。

  因其擅长,1977年,曹智勇被招至册亨县文化馆从事美术工作,领取国家的工资。文化馆的事情琐碎又具体,好些东西其实与绘画也不相干。理想与现实,似乎永远有那么一道鸿沟。但智勇是聪明的,很快便摆脱了现实的尴尬。他明确了自己的定位,决心潜心苦学、虚心求教,为了心中那个辽远的梦。

  自修美术,可谓是难关重重。好在智勇执着、谦虚,不放过任何请教学习的机会。有画家传经说要多画速写,他就把画夹拿到街头乡场,专注的观察,认真的画,或许他当真把山民的肖像画得传了神,人家担心被摄走了魂魄,所以还发生了要求撕画的事情。美术院校教室里那些画布颜料、石膏模具、真人模特……对他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彼岸世界——莲花朵朵而佛光普照。这是一条曲折崎岖之路,每迈动一步都是坎坷。

  奥古斯特·罗丹坦言:“总之,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艺术家看来,一切都是美的。因为在任何人与任何事物上,他锐利的眼光能够发现“性格”,换句话说,能够发现外形下透露出的内在真理;虔诚地研究罢:“你们不会找不着美的,因为你们将要遇见真理。奋发地工作吧。”

  中国的先哲老子亦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面对竹、木、石多种天然的材质,他的目光象刀一样的深刻进去又浅削出来,一件件艺术品的腹稿在心中孕育。若逢那些特别合适又有感觉的质材,他就将其搬运回来,反复的琢磨,灵感在激情的趋使下,终会忍不住对它们动起真刀——雕刻,这是比绘画更古老的艺术,大抵是从磨制石器时代就诞生的神秘举动,是人通过工具与造物最初的对话。踽踽独行的曹智勇,在故乡的山水之间,叮叮噹噹地激活着沉睡的生命。

  1980年,他有幸到省城艺校参加绘画班进修,如饥似渴地进行了一次专业而系统的学习训练。由于倍尝艰辛所以感悟良多而与人不同。学习的生活美好又短暂,归来的智勇功力大增、刀法精进。以其木雕《布依老人》、《小阿香》等初试牛刀。其中前者还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84年,曹智勇又得以进入川美雕塑系学习。这让他眼界大开,选料更加独到,运刀更觉游刃有余。当年便有鹅卵石雕《布依姑娘》参加省展并在专业刊物上发表。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其作品上国展并二度漂洋过海……专家注目了,媒体报道了,最后入典辞书,终至成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便传闻的“黔西南三把刀”之一的曹智勇已然年过半百,现而今可谓名至实归。

  且说其鹅卵石雕。

  一者,本集所选皆为鹅卵石雕系列,极富特色。二者,就笔者目光所及,似乎仅此一家别无分店。这个系列最能体现作者的风格与个性,同时在雕塑界具有原创探索性,因而也极具启发思考的价值。

  雕塑问题很复杂,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巴黎的卢浮宫是个艺术的“彼岸”,属人文的胜地;而黔西南的南北盘江天造地设,却是个“此岸”,乃自然的胜地。对于一个长期徘徊于斯,驻足于斯的艺术家,没有也无须去往那“彼岸”的世界,但何尝不可以“彼此彼此”?——这一叩问,谅非轻狂。其中实有中西艺术观念的深究。

  中国古典的主流美学思想则是立足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强调的是自然“情性”。比如老子讲的“道法自然”,庄子讲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乃至儒家孝父忠君的伦理情感、主张“尽善尽美”“中庸”“和谐”等,都是在高扬一种“情理”的精神,而非是西方人讲的“理性”精神。单就美学而言,中国先贤确乎是先验地、单刀直入地洞悉了“美”的真谛。西方艺术是到了近代以来才开始“非理性”的。经过了长达两千年的弯弯绕之后,进入“现代”乃至“后现代”。而“后现代”解构“理性”文明,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乃是向原始古朴的回归,也有中学西传的因素。

  这个“此岸”为什么不能是“彼岸”呢?

  为什么要用鹅卵石来“雕”人像?是要把鹅卵石雕得像人?还是把人雕得像鹅卵石?其实两者都不是。如果把河滩上这些实际上“不成器”的材料,根据它们奇形怪状的样子随石赋形,刻成各种各样的人脸,尤其是作者企图去赋予无生命的石头一种新的生命,以雕塑艺术的造型技法,按现实中各种不同人的长相比例去雕刻,何必非要鹅卵石呢?大理石、汉白玉、青铜、木桩、不锈钢等均无不可。这里有什么奥妙?这真是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鹅卵石天然如此,并非“完美”,也无所谓比例与秩序,更无关乎数理科学。曹君的鹅卵石雕艺术中,有我们所感悟到的东方美学的意蕴。

  《布依少女》当属作者早年之作。作者巧妙地利用了这块胆石里外不同的石质属性(硬度、色差、纹理等)来构思完成,外层颜色较浅而形成一层外包裹体,其沟槽纹理形状已经毕肖布依族裹结的头帕。内胆色深石质坚硬,自然利于表现少女皮肤的光洁细腻。头帕顺其自然吝施人为,而脸庞却精工细刻、眉目分明。里外两相对比,相得益彰。但是,只此一件犹可,依法炮制则谬。原因是:作者对自然造化之物的发现及理解仅限于外层的“头帕”,尚未深入到就里的“内在精神”。脸部的雕刻尽属人工,刀法过于细致修饰,算不上巧夺天工。这是一块典型的鹅卵石,是独一无二的。但黔西南的南北盘江中相类者极多,何必都用来雕刻人像呢?那样会不会陷入制作工艺品的泥淖?然而,这块顺其自然、随弯即弯的“头帕”却是真正的了不得,它开启了曹智勇鹅卵石雕的艺术长廊。

  其实,静卧在河滩上的卵石,未必就没有生命。诚如罗丹所谓“一切都是美的”,它们的“性格”和“外形下透露出的真理”,都需要艺术家去“发现”,有待于艺术家的唤醒。这个艺术家必须要懂得另外一个更伟大的“艺术家”——自然造化——是她以其时光之刀正雕刻着鹅卵石,也雕刻着我们。

  发现、领悟,再发现、再领悟。“观天之机,行天之妙。”有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高妙的刀法并不在繁多与花哨,或如古龙所谓“明月刀”,似未出鞘,便已毙敌。大自然真是深奥而微妙,而人为的东西却往往幼稚可笑。深一点太过,浅一点又不及,什么火候才恰到好处?答案还是:自然而然。这是不是太“玄”了?似是又不是。因为,像魏晋玄学的巅峰人物王弼者流,其时不过才是二十来岁的青年才俊。弄艺术者,不妨高蹈而飘逸。

  《布依少女》之后,曹智勇没有停歇他的大胆的摸索。面对各种奇形异样质地多变的鹅卵石,他深入仔细地观察、理解,研究、尝试。调动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刻纹刻符,甚至色彩诸种造型手段,力图表现自己心目中对自然人生的感悟与发现。好些创作开始摆脱学院式的教条,不受真人五官比例的限制,又广泛地吸取古代雕塑、非洲木雕的一些元素,在贴近自然,归真返朴的同时,冲决了“理性”的桎梏从而获得了现代性。

  雕塑作品占有三维空间,须观其原作实体方能心会其佳处。

  鹅卵石实在是太过坚硬了,它们无言地倾诉着千古洪荒万代衷情,虽静卧于险滩却裸陈着大美。听惊涛拍岸,看岁月悠悠,任凭风云变幻潮起潮落,它们宁静如处子幽梦,安然任风吹雨打,处之泰然,无为而无不为。

  曹君智勇,执刻刀同它们说话,用心灵去感受和交流,然后把结果同样无言而雄辩地告诉大家。识者会心,无须言谢。愿同道友人皆览之而宽心。

庚寅仲秋于唯鸟语居

  注释:

  ①《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62页。

  ②同①第1-2页。

  ③刘清平著《时尚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④《庄子·养生主》。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曹智勇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